元大都与京城水系

发布时间:2015-04-21

在京城水系的变迁史上,元大都城市建设对水系的改造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城在从蓟城到金中都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历经兴衰变化,却没有过城址的迁移。元朝统治者放弃金中都旧城,在旧城东北部以琼华岛为中心修筑大都城,选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源。

金中都城址与由莲花池以及从莲花池发源的一条小河组成的莲花池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这个水系是北京城最早开发的地面水源,主要由地下涌泉补给。《水经注》称其“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这个莲花池,在今天的北京西站南侧,人们还可以看到它的一点身影。莲花池的水源,在辽南京以前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能够满足用水需求。只是到了金中都阶段,人口达到一百万,水源开始供不应求。这一点促使元朝统治者放弃了莲花池水系附近历代相沿的城址。

元大都城址的选择以大宁离宫的一片湖泊为中心,依傍高梁河水系。今天北京所称的高梁河是指紫竹院附近向东流至高梁桥这一小段河流。历史上的高梁河水系却在元大都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具体说,元大都依托的高梁河水系包括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以及毗邻的上下游的河流。元代把北京城的城址从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主要是为了取得足够的水源供应。这个转移是元大都城市建设大获成功的自然地理基础,以至于今天的北京人还在享受着它带来的恩泽。元大都新城址处于北京小平原上永定河洪冲积扇的脊部,比起金中都地势较高,既可减轻永定河泛滥冲决之威胁,还有利于排水。

忽必烈统一中国以后,元大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支撑经济繁荣的是元代空前发展的漕运。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主持的通惠河建设与白浮引水济漕工程完成,前者由忽必烈赐名为通惠河,后者名白浮堰。通惠河从元至今都是北京的一条重要人工河道,其名称一直沿袭使用到现在。它从现在的东便门外起始,迤逦而东,到达通县城北入北运河,全长20公里。通惠河上的船只从大都南城墙的丽正门和文明门之间的南水门入城,沿皇城的东墙北行再向西折入海子。这样,积水潭就成了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以至于“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而积水潭中“舳舻蔽水”,船货云集。通惠河的建设与白浮引水济漕工程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白浮引水工程大大开拓了元大都的水源,把昌平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汇集到瓮山泊(今昆明湖)导入通惠河,解决了通惠河的漕运水量保障问题。从水系上说它是导引温榆河水系的水源,东水西调入城,是北京水源史上的重大突破。通惠河的建成也成了京杭大运河最终完成的标志,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由原来的通州潮白河畔延伸到了大都城内的积水潭。通惠河的开通也成了元大都建成的标志。

元大都城市建设中,专门开凿了从玉泉山通往大都的人工渠道,将西山的玉泉水引入皇城,专供饮用和园林用水。当时把这条引渠称为金水河,至今在颐和园西墙外还留有遗迹。金水河水由和义门南入城,折而南流,从西南角注入太液池,滋育了皇城的园林景色。

直至现在,北京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与当时的水利思想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

(信息来源:北京水务网站)